shamu

Never say never but always say ever

正在浏览 未分类 里的文章

上礼拜忽然接到学校主管和媒体接触的工作人员(就叫她宣传部主任吧)的电话,说有个本地电视台想采访一个中国问题专家,关于中美两国消费者买电脑方式有什么不同。虽说没想到他们会来找我,但本着不能让制片人和导演失望(和有机会上电视出名一定当仁不让)的原则,还是答应了下来。

很快就接到了制片人的电话,原来他们到北京中关村卖电脑配件的大厦里拍过一些片段,觉得中国人买电脑的方式很有趣,是跑到一个配件店自己或让卖方从配件组装起来。和美国人一般直接在网上或大的零售店直接购买配置好的整机很不一样。于是他们想找一个中国专家来谈谈。

具体过程是,制片人是个独立的,拥有自己的制片公司,专门给本地的电视台(号称也是美国四大电视公司之一)做这种节目。先和一些学校负责和媒体接触人员联系,寻找有相关特长的专家。我同意以后他电话打过来,沟通了一下,大概讲了讲采访的内容。我第一次上电视,赶快问能不能事先看到采访问题,好做准备,结果回答是“no”。那具体要采访多久呢?回答是15 到20分钟左右。最后用多少?30秒。又问做好节目上电视前能不能让我看一下,回答又是“no”。

这时候我已经明白了是怎么回事。一定是他们已经有了大概他们想说的观点,也有了拍好的片子,只要从我的访谈中取到他们想要的,放在片子里,作为专家说法,支持他们的观点就ok了。

好吧,不就是做演员嘛,我愿意。

要是在中国,估计下一步就是让我掏钱了。好在是美国,大家是互相利用。呵呵。

问了宣传部长,要注意什么。她只说了一点,因为我不能左右他们用哪段,也没有重拍,如果说了不想让他们用的话,一定要立刻说”oops, I did not mean that”之类的话,就相当于NG。

这工作比演员还累一点–要自己准备台词!很多年没在国内买电脑了(不对,是从来没在国内买过电脑),需要找专家咨询一下。赶紧联系hufey这个IT达人。采访半小时,有了素材。(Hufey, 你是服务于专家的专家!如果你也看到这里,多谢!到北京请你吃饭!)

到了拍的那天,我自然是西服革履,到了拍摄的会议室,发现只有一个人,就是那个独立制片人。制片人也是导演,摄像,布景,灯光等等,果然很独立。。。本来以为会有化妆师,擦个粉啥的,可惜根本就。。。是我多想了。还有我们学校的宣传部主任。过程是摄像(制片人),站在摄像机后面。我坐在椅子上,那宣传部主任坐在我对面的椅子上。制片人要求我看着主任,但要回答他从摄像机后提的问题。回答问题冲着一个不相关的人,好难!好在没问什么出格的问题,15分钟很快就过去了。

拍完了,赶快问一个自然的问题,“什么时候上电视?”“大概要三个礼拜以后吧。现在是棒球季节,这个节目要为棒球节目让路。等棒球结束就可以上了。”

还学了一个词,叫ever green program, 就是常青题材的节目。也就是说节目内容时效性不强,什么时候都可以播。这个节目就是ever green.

三星期后电视上见!

又快三年没写了,给自己的理由是太忙

但一直都是在看别人写的

直到最近看到这一篇。不,确切的说是看到Nana这个评论

“泡网的博客开的比较少,就是因为写博客的人太少了,可能头脑一发热就要求开了,但之后就放在那边,荒冢一般,弄很多坟头,我个人很不喜欢,就觉得不如不开的好,所以在开之前一再地说这件事。”

好吧,就这样从新开始吧!

不知国内看得见么

什么时候能指望在国内看到这种水平的小品呢

看见Nana在“下蛋”, 我去查了一下自己的Google Wave, 也有了8个invite. 有想要的请在下面跟帖。 先到先得啊。

Nana提到评论被gmail当做垃圾邮件.

我也有这个问题,不过我看了一下那个mail header,想来是这样:

blog发出的邮件都是用的博主自己的邮件地址作为From, 那To也是这个地址,当然要被当成垃圾邮件了。

比如我在Nana的博客留言,如果Nana的邮件地址是nana@nana.com, 每一个新评论来了系统发出的邮件就会这样:

From: Shamu <nana@nana.com>

To: nana@nana.com

只要在程序里把From改成一个blog 系统的地址,比如blog@paowang.net, 我想问题就可以解决了。

看来工具好用是有很大区别地
Firefox+Sogou Pinyin+WordPress 确实能激发人的(中文)写作欲望。
Note to self: Welcome back!

I use NetVibes as my feed reader and subscribe to quite a few blogs. They fall in the following categories:
1. Friends: not many, as quite a few are in MSN Space and thus can notify me through MSN Messenger.
2. Econ blogs: such as Freakonomics Blog, Greg Mankiw’s blog.
3. “Thinking” celebrity blogs:
This category includes both Chinese and American celebrities. The reason I emphasize “thinking” is because too many celebrities do not think, especially (and sadly) Chinese celebrities.
4. Major newspapers: such as Wall Street Journal’s Most Popular articles, New York Times Most Emailed Articles.
What blogs do you read? I’m always on the lookout for new ones.

今天看见有人讨论回国可以带的礼物还有出国从中国带的东西,我想了想几年来自己的经验,列了个单子:
都是对岸买不到,或者差价大到不带对不起自己的程度
美–>中
1. 名牌运动商品:T-shirt,裤子等等
2. 名牌双肩背书包
3. 名牌衣服,运动鞋和帽子:这个要知道礼物接受人尺码
4. 化妆品
5. 补品:多维,鱼油,卵磷脂之类(国内假的太多)
6. 电动牙刷(Sonic, OralB 或 Braun充电的那种,大约$100)
7. 好的牙保健产品(美国这边经常有新产品出来,国内要慢很多,或者根本买不到)
8. 纯棉袜子
以上1-3可以到outlet或者Ross, TJMaxx, Marshalls之类的减价商店买.4 等到mall里

继续阅读

蝈蝈声是从一群人中间传出来的。等我们走近,这些人忽的一下就闪开一条道(这就是和老外一起出去的好处),并且直勾勾的盯着我们,好象小说里围观的看客期待主人公的出场似的。我们也没有辜负他们的期望,当仁不让地探过头去。只见地上密密麻麻摆着上百个透明的塑料罐子,每一个上面都布满了出气的小孔,里面不是肥硕通体泛绿的蝈蝈,就是扁扁黑黑,两只尾巴的蛐蛐儿,吱吱的声音此起彼伏。算我孤陋寡闻,这么大的蝈蝈集团军我这辈子还第一次见。这些玩意儿一下子勾起了我小时候的回忆。蝈蝈我从来见到的都是竹子编的笼子里的,挑着挂在四合院里的屋檐下,叫声颇动听,尤其是比起夏天树上没完没了的知了。不过这东西我小时候不知道哪里能抓到,也没什么财力置办这么豪华的玩意儿,所以都是看的别人家的,没什么直接感觉。蛐蛐儿就不一样了,那时候北京城里斗蛐蛐儿的人不少,而且很多地方都能抓到。记得小时候每次到了有草有石头的地方,血就往脑袋上涌,恨不得把每一个石头都翻过来看。尤其是到了郊外父母工作的学校,我更是要到这个美丽的校园的花园里疯狂地翻便所有的石头。不幸的是大多数时候迎接我的是缓缓蠕动的蜈蚣或四下逃窜的潮虫,偶尔也能看到三尾(念“以”音)儿的母蛐蛐儿,二尾儿的公蛐蛐儿相对要少见很多,以致经常在我看到时一激动的刹那已经飞速的消失了。但那片刻的激动(减去蛐蛐儿消失的部分)却深深的印在记忆里。蛐蛐儿,确切地说公蛐蛐儿,就这么在我儿时想要又很少得到的东西中名列前茅。以致现在已经多年过去了,忽然发现用钱可以满足儿时这些奢望的时候,我竟然有一种激动。
Ron拍拍我的肩膀,才把我从思绪中拉回现实。
我给两个美国朋友简单地解释了一下这些被关在小笼子里,他们看起来一定又是一种中国人视为美食的虫子的用途。Ron,这个对新鲜事务充满了好奇,敢于尝试的四十出头的中年美国人,提起一个蝈蝈儿笼子仔细端详着,还把它凑近耳朵。
“多少钱?”我开始了在中国花钱的我最不适应也最不喜欢的过程。
“蛐蛐儿和蝈蝈儿都是十五一只,这边的蝈蝈儿叫的更欢什,五十一只。”
奇怪的是,刚才的激动,加上发现用如此少的钱就可以终于可以满足我儿时的最大的奢望,让我几乎听见自己砰砰的心跳了。
“这么贵!便宜点吧,我们买两只。”
惊叹于自己的冷静…
“十块吧,最低价了。”
我把这价钱翻译过去给他们。Ron已经准备掏钱了。可是他挑的这一只好像出奇的安静,一直象乌龟似的静静的趴着。Ron用怀疑的眼光看着我。
“老板,怎么不出声啊?”我会了Ron的意。
“噢,现在早上天儿冷,不叫,你把它放在怀里焐焐,暖和了它就叫了。”
一边说,一边老板打开外套的内兜,做了个示范。
看我们还在犹豫,他反而先有点儿着急了:
“不叫不要钱,你拿回来我免费管换!”
“好好,我们要两只蝈蝈儿。” 想想一只不过一块多美金(刚回国第一天都有这把物价折合成美元的臭毛病!),不叫还能看着玩,划算。
就这样,Ron和我,每个人的内兜鼓鼓囊囊地就结束了我们这个自由市场之旅。我虽然最终也没买蛐蛐儿,但心理这个缺憾不知不觉中已经灰飞烟灭了。

关于中国人以及社会:
1. 大多数人精神状态不错:从开电梯的小姑娘到餐馆的服务员,到按摩技师到高收入的白领。
2. 文明程度好像提高不少。我第一次看到有人为我拉门等候(不是服务员)。后来从父母那里得到证实,这两年迎奥运的功劳。
3. 很多低收入人民认为现在还不如毛泽东时代。看来公平(或者说平均)比绝对收入增加更重要。
4. 美国人对于大多数中国人的精神状态之好是没有心理准备的,毕竟国外的媒体报道中国大部分是负面的。
5. 买假货的小贩英文之流利令人瞠目。我以为所有说英语有心理障碍的人都应该在旅游点受现场教育。
6. 去了几个海龟领队的公司,听他们讲创业的故事和未来的计划,让人热血沸腾。同行的学生里面的专家也提了很专业的建议。
7. 上海人对自己的城市,自己的生活充满了自豪;而北京人,好像大多满腹牢骚。